新闻详情


24

2025

-

11

深海推进器:能源续航背后的技术博弈​


        在幽暗的深海环境中,能源是限制探索范围的核心瓶颈。深海推进器作为 “动力输出终端”,其续航能力直接决定了潜水器的作业时间、探测半径和任务完成度。不同于陆地设备可随时补充能源,深海装备的能量供给需在有限空间内实现 “高效存储、稳定输出、精准分配”,每一项技术选择都暗藏着工程师对能量利用效率的极致追求,这场围绕 “能源” 的博弈,成为深海推进器技术发展的关键主线。​
        电池储能是当前深海推进器最主流的能量来源,其核心挑战在于 “能量密度与抗压安全的平衡”。深海推进器常用的锂电池需经过特殊改造:一方面采用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或磷酸铁锂电池,在有限体积内存储更多电能 —— 例如 “奋斗者” 号搭载的特种锂电池,能量密度达到普通动力电池的 1.5 倍,支撑其在万米海底作业数小时;另一方面,电池舱必须具备极强的抗压密封性能,通过钛合金外壳与多层绝缘防护,避免海水渗入引发短路,同时采用被动散热设计,防止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积聚导致热失控。为提升续航,工程师还会采用 “能量回收” 技术,在潜水器下潜、减速时,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回充电池,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。​
        对于长时间、远距离的深海任务,单一电池储能已难以满足需求,“混合动力系统” 成为破局方向。目前主流的混合方案是 “电池 + 燃料电池” 组合:电池负责提供瞬时大推力,满足推进器加速、转向等高强度动力需求;燃料电池则通过氢气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持续发电,为电池补能,延长续航时间。这种模式下,推进器的能源供给更具弹性 —— 例如深海巡航机器人可依靠燃料电池实现数天甚至数周的连续作业,而遇到复杂地形需要灵活机动时,电池能瞬间输出大功率,保障动作精准性。不过,燃料电池的深海适配仍面临难题:氢气存储需要高压密封舱,氧气则需从海水中提取或预先携带,系统复杂度和重量控制成为技术关键。​
        除了优化能量供给,降低推进器自身的能耗同样是提升续航的核心路径。工程师从 “减少能量损耗” 入手,进行全方位技术革新:动力传输环节采用直驱电机设计,省去齿轮箱等中间传动部件,将能量损耗降低 30% 以上;螺旋桨采用仿生物流体力学设计,模仿鲸鱼鳍的曲面结构,减少水流阻力,提升推进效率;控制系统则引入智能能量管理算法,根据任务需求动态分配电能 —— 科考采样时降低推力输出以节省能源,应急避险时自动提升功率保障安全。这些细节优化看似微小,却能在长时间作业中累积出显著的续航提升,让推进器在有限能源下实现 “效能最大化”。​
        极端环境下的能源供给,始终是深海推进器的技术痛点。从单一电池到混合动力,从被动节能到智能管理,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在拉近 “能源供给” 与 “任务需求” 的距离。未来,随着固态电池、深海温差发电等新技术的成熟,深海推进器或将实现 “无限续航” 的可能 —— 依靠深海表层与底层的温差持续发电,或通过高效储能技术实现能源自给自足。这场围绕能源的博弈,不仅推动着推进器技术的迭代升级,更将让人类的深海探索之路走得更远、更久。​